【摘要】目的:探究應用電子胃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上消化道息肉的臨床效果。方法:對我院116例應用電子胃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上消化道息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①除了有4例患者因多發息肉而分2次進行了切除手術外,其余患者均順利一次性完成了手術。
上消化道息肉是胃黏膜上皮細胞的一種增生性病變。由于此病存在一定比例的惡變可能,所以臨床上多主張應用手術療法對其進行治療。近幾年,隨著消化系統內鏡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很多醫院都采用電子胃鏡下上消化道息肉高頻電凝電切術對上消化道息肉病進行治療。為了探究應用電子胃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上消化道息肉的臨床效果,筆者特對我院116例應用電子胃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上消化道息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的對象為我院116例采用電子胃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進行治療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其中,男53例,女63例;年齡為30~70歲,平均年齡為49歲;病史為1~20余年;有嘔血、黑便癥狀的2例,有腹痛癥狀的53例,有腹脹癥狀的64例,有惡心、嘔吐癥狀的28例。此116例患者共發生息肉176枚。
其中,直徑≤0.5cm的息肉78枚,直徑為0.5~1.00m的息肉16枚,直徑為1.
0~1.50m的息肉8枚,直徑為1.5~2.0m的息肉4枚;單發息肉46枚,多發息肉46枚(多發息肉最多的一例為15枚);息肉病理類型為管狀腺瘤的93枚、乳頭狀腺瘤的32枚、炎性息肉的51枚。
1.2治療方法
1.2.1術前準備此116例患者在術前均需進行胃鏡、空腹心電圖、凝血機制、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計數等檢查。對于存在恐懼心理的患者,醫生可為其肌注阿托品(注射量為:0.5~1.0mg)或654-2(注射量為:10mg)。
1.2.2手術操作電子胃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的操作步驟為:①囑患者變
換體位,使息肉盡可能大面積地與周圍組織接觸。②將選好的圈套器從活檢孔插入,并囑助手輕輕收攏套圈(不可用力過猛,以免使息肉因機械性切下而發生出血)。③待息肉變成暗紫色時,將圈套器的外套管緊貼在要切割的部位,同時調整內鏡的距離,使內鏡頂端與息肉間的距離保持在2m以上、套圈所套息肉蒂部距管壁的距離保持在0.3km左右。④打開電源開關,將電極金屬頭接觸到息肉并按照息肉的大小調節電極的治療功率。⑤進行射頻治療。射頻治療的方式需根據息肉的大小而定。一般情況下,粗蒂或無蒂息肉可選用先電凝后電切或混合電流逐漸切除的方式進行治療(電凝指數為3~4.5、電切指數為2.5~4.5),長蒂息肉可選用先電凝后電切配合反復間斷多次通電或混合電流間歇通電(每次通電的時間為數秒鐘)進行治療。對于直徑大于2m的無蒂、寬基底息肉,醫生需在治療前于其根部注射適量濃度為1:10000的去甲腎上腺素鹽水。對于相距較近的多發息肉,醫生可分多次進行治療,直至息肉全部被切除。
1.2.3術后處理術后,此116例患者均需服用質子泵抑制劑(每日早晚飯前30分鐘空腹口服40m g)、阿莫西林(每次服0.5g,每日服3次)和克拉霉素(每次服250mg,每日服2次)1~2周。
2結果
2.1手術完成情況在此116例患者中,除了有4例患者因多發息肉而分2次進行了切除手術外,其余患者均順利一次性完成了手術。
2.2手術并發癥在此116例患者中,除了有2例患者主訴術中有燒灼感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現手術并發癥。
2.3復發情況此116例患者在術后1~3個月內均復查了胃鏡,其結果顯示,息肉全部消失且未見復發。
3討論
3.1高頻電凝電切術的原理高頻電凝電切術是一種借助射頻電流釋放熱能來使息肉失去活性的治療方法。由于人體組織的電阻過大,所以當射頻電流進入人體組織后,其所具有的電能就會幾乎全部轉化為熱能。當這些熱能作用于息肉組織時就會使息肉組織的蛋白發生凝固變性、細胞發生嚴重脫水,從而使息肉失去活性。
3.2臨床體會通過對此11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后,筆者認為,在應用電子胃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上消化道息肉時,醫生需注意以下幾點:①術前必須為患者進行心電圖和凝血機制檢查,以免發生嚴重的術中并發癥(如心臟驟停、創口大出血等)。②術中操作一定要熟練,以便降低患者發生術后感染的幾率。③術后一定要要求患者定期進行復查。定期復查是預防上消化道息肉發生癌變的最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應用電子胃鏡下高頻電凝電切手術治療上消化道息肉具有療效顯著、損傷小、費用低等優點,是一種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的治療上消化道息肉的好方法。